北京东南马驹桥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,其名字最早始于隋末唐初,是辽、金、元、明、清五朝皇家猎场和明清两朝皇家园囿的一部分。马驹桥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,与京西卢沟桥、京东八里桥、京北朝宗桥并称为拱卫京师的四大桥。这座古镇不仅因其地理位置而闻名,还因为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而受到重视。
说起咱这马驹桥,那可是处在一个特别的位置,距通州城西南 37 里,距永定门 40 里,通州城距北京城也大约 40 里,北京城、通州城和马驹桥,正好构成一个三角形。

马驹桥这名字的由来,还有个古老历史渊源那。隋末唐初的时候,这儿是大片丰盛的草场,朝廷养了好多军马,仔马就放养在这片区域,管理仔马的军民建立的村落就叫马驹里。凉水河南岸有座简易木桥,因为挨着马驹里,就叫“马驹桥”。后来,到了明朝英宗年间,马驹里成了繁华的小镇。一场大雨冲垮了原来的木桥,英宗下令修建了一座大型石拱桥,赐名“宏仁”桥,可咱老百姓还是习惯叫它“马驹桥”,马驹里也跟着改叫马驹桥镇。

在咱马驹桥,有一座碧霞元君庙,那香火可旺啦。每到农历四月十八,碧霞元君诞辰的时候,京城士女都争着来进香。出了永定门,一路上那景象,步行的、坐轿坐车的、骑驴骑马的,还有背着元君像一路叩拜而来的,再加上各路民间花会,锣鼓唢呐响个不停,真是热闹非凡。
在过去,马驹桥的庙会也是一大盛事。1920 年的碧霞元君庙会,那场面真是壮观。三里长街上,明清古建完好无损,九座庙宇、一座清真寺、一座晋阳会馆、一座天主教堂、五家烧锅、八家斗行、上百家店铺林立,东西南北四个门楼鹤立,四周民宅叠起。当时不擅长绘画的李思强,花了 30 年走访,又用 3 年潜心描绘,画出了一幅 11 米长的《京南重镇风物图》,画里的 472 所寺庙民宅、2216 间房屋、3382 个人物,还有那数不清的车马牛羊,把当时庙会的盛况展现得淋漓尽致,仿佛那喧闹的叫卖声、舞狮子的锣鼓声、撂跤的叫好声就在耳边。

说起咱马驹桥的烧锅,那也是相当有名。明朝的时候,这儿地理位置好,交通方便,粮食又多,烧锅的生意特别好。当年的万源昌烧锅,和牛栏山的二锅头同时开张,同属一家,酿出来的二锅头那叫一个香。而且啊,咱马驹桥的酒,在北京南城,那酒幌子上写着“南路烧锅”,指的就是咱这儿的酒,连同仁堂的药酒都用咱这儿的酒,品质那是没得说。
老街上还有个百分百购物中心,里面藏着一座清末民初建的老房子,那可是当年最大的杂货铺福兴记的后院仓房,是马驹桥现存最古老、保存最完整的建筑了。
还有那四眼井,也是咱马驹桥的宝贝。大年初二有抢财水的风俗,大家都早早地来四眼井这儿排队打水,因为这井的水清澈甘甜。有人说它建于明朝,也有人说建于辽代,不过在淘井的时候发现过条纹砖,说明它的年代在元代以前,至少有七八百年历史了。

咱镇里的清真寺也是有来头的,里面还保存着一套珍贵的线装手抄本《古兰经》。这清真寺附近的回民,是明代南海子建成后,因为商业活动聚集过来的,后来就修建了这座清真寺,经过多次重修,一直保留到了现在。

马驹桥还有很多故事,就像那个小老爷庙的故事。两个关帝庙,一个大老爷庙,一个小老爷庙,后来小老爷庙还成了老陈家的私产,这里面的故事啊,说起来也是一段传奇。
如今的马驹桥,虽然有了很多新变化,但是这些历史文化、这些往昔岁月,一直都留在咱马驹桥人的心里,永远也忘不了。